向海图强看广东 | 创新谋变 蓝色科技“剑指未来”
  • 产品名称:向海图强看广东 | 创新谋变 蓝色科技“剑指未来”
  • 时间: 2023-12-28 02:25:45 |   作者: 收银纸

  • 详细介绍

  央视网消息(记者魏鑫陈炫之)在东莞松山湖水面上,一艘小型无人船原地掉头后,沿着来路缓缓航行。这艘由小豚智能研发制造的无人船“驾驶室”远在距离湖面几十米远的写字楼内,实现了足不出户操控船只,并实时监控水面情况。

  从小船到大船,技术创新对“海上制造”的驱动力贯穿始终。走进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满足AMSA最新规范的4500平方米牲畜运输船、新一代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在此交付,填补了国内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科考船等技术空白。

  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装备制造、种苗培育、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不断的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一项项重大突破。

  近日,记者参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时采访了解到,除了围绕造船本身的技术创新,多家企业锚定能源装备制造、海产养殖等配套产业领域进行研发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新成果相继涌现,广东海洋经济持续向绿色化、数字化加速迈进。

  全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在广州南沙实现主船体贯通、国内顶级规模的科考专用码头正式启用,自主培育的对虾“中兴一号”水产新品种打破国外种源垄断,亚洲领先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正式投产,全球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海上机组MySE12MW机组正式下线……

  近年来,广东聚焦“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科技应用亮点纷呈:在种苗繁育、海上风电、油气开采、无人船艇和药物研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位于珠海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现已布局建设多个创新研究团队,在科学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上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正加快构建全省“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四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截至2022年底,省级以上涉海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包括省实验室1个(含广州、珠海、湛江3家实体)、省重点实验室11个(含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1个。海洋是支撑广东发挥改革开放优势、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推动海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靠波浪发电的“海上充电宝”、浮在水面上的漂浮式风机、氢燃料驱动的氢燃料的大型货轮……海洋科技成果目不暇接,折射出海洋经济向深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

  在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模型吸引诸多目光。该公司副总经理敖武平介绍,目前已交付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整体的结构、各类海上风电导管架、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钢桩、海洋石油FPSO-AP模块等系列装备。

  记者了解到,“南鲲”号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该装置建成后,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了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将为海洋观测、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海上制氢、深海养殖等海洋应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海面丰富的风力资源推动能源转型,中山明阳集团用漂浮式发电机讲述着创新故事。在实验室内,海上风机沙盘模型成为焦点:随着扇叶缓缓转动,水中的“海底电缆”闪闪发光。记者看到,沙盘包含了漂浮式风机、“导管架+网箱”的海洋牧场、海上升压站、制氢平台和海洋气象观测综合站等模型。“漂浮式风机能较大程度减少相关成本,是未来深远海域海上风机发展的一个趋势。”该企业风能研究院研发测试开发主任工程师蒋祥增介绍,浮式风机“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适用于深海、远海。据该公司负责的人介绍,明阳集团已在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新能源技术合作和业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新发展。

  新能源技术产品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在中山港口,停靠着已完成试航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惠州,多家电池企业布局打造国内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这系列成果赋予了蓝色科技环保底色,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内生动力。

  “海洋牧场”是蓝色科技另一重要应用场景。“我们目前还有很多技术尚未掌握,不仅是工业科技,在农业种业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一名从事渔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向记者感叹,中国强化种业攻关任重道远。

  如何破解?位于湛江经开区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下称“863基地”)用引种车间、亲虾培养池、营养车间等设施交上答卷。

  历经近十年的摸索,“863基地”科研成果涌现: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破解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突破了SPF种虾及种苗保种和扩繁等方面的技术,创制了“海茂1号”南美白对虾新品种……

  记者了解到,湛江建成水产苗种场480家,选育了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占全国审定该品种数量的50%;攻克了60多种常用的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生产应用。2022年,湛江培育水产种苗1622亿尾,供全国沿海水产养殖和出口东南亚等国家。

  “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探索出新的方法,培育了活体生物饵料——轮虫,代替之前传统的粉状饲料,刚孵化的小鱼苗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吃到营养的饲料,大幅度的提升了存活率。”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介绍,“一公斤鱼卵,用传统的饲料仅有十几万条出苗,用新方法出苗能有七八十万条,鱼苗质量及产量显著提升。”

  如今,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和繁育的种苗有黄鳍鲷、黑鳍鲷等鲷科及石斑鱼、美国红鱼、卵形鲳鲹、浅色黄姑鱼、蓝子鱼、对虾、牡蛎等。其所繁育的种苗除了广东、广西、福建及海南各地水产养殖户销售外,还供应多地的渔业增殖放流。

  新科技为“海洋牧场”带来更多良种,也在诉说着“粤海粮仓”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