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人民至上
  • 产品名称:理响中国·人民至上
  • 时间: 2024-04-30 19:23:27 |   作者: 产品展示

  • 详细介绍

  中国网12月18日讯(记者 彭瑶)浙江温州龙港于1983年10月建镇,历经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从产业城到撤镇设市的三次历史性跨越,2019年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日前,记者随“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媒体一行探访这座“年轻”的城市,感受龙港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的蓬勃生机。

  龙港是全国三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之一,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非织造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基地”等5张国字号“金名片”。

  在2019年投用的龙港印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综合体自规划建设以来,整合“产业+高校+平台”创新资源,建设北京印刷学院龙港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浙江省印刷装潢制品质量检验中心、数字招商平台、人才客厅和“两个健康”先行区实践中心等核心平台,并积极引入各相关协会、检验测试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突出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检验测试、互联网+等4大亮点服务,同时集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成果推广、科技金融、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为印刷产业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

  “全市持有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842家,整条产业链上的相关市场主体有35465 家,从业人员十余万人,在龙港几乎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该产业。”龙港印刷协会执行秘书长梁孝克说,龙港的印刷业不仅解决了本地就业,一些企业将装配等流程放到周边区域,也能带动周边县市区的百姓收入,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他认为,传统产业要依靠创新来保持“生命力”,未来龙港一方面要全力发展数字印刷,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企业的数字化管理,逐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生产效率。

  据了解,综合体创建以来,赋能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成效明显,2022年龙港市规上印刷企业222家,全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3家,历年全国印刷业创新十强企业6家,绿色印刷认证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 285 家。2021年印刷包装业产业集聚产值159.1亿元、同比增速16%。

  近年来,龙港市人民政府还与北京印刷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应用推广产业发明专利,共建创新性科研平台,为印刷全产业链充实人才储备,在印刷包装设计、绿色纤维与包装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关键研发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龙港市人民政府与温州市工业与能源集团合作共建高端机械设备智造园,建设具有“印刷包装装备制造+低碳节能+数字化赋能”特色的“数字化、绿色化示范性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创造年产值超5亿元。

  传统优势产业“焕新”的同时,龙港也着力培育高分子新材料、医卫材料、光伏能源、港口经济等重点新兴产业。

  由浙江龙港地区高分子材料制造企业发起,依托复旦大学、中科大、中石化、北化院等高校在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优势,2021年8月,龙港成立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形式,与浙江龙港地区高分子材料制造企业的协同创新,专门从事高性能高分子膜材料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该研究院一名负责人是海归人员,其辞职后回国,将户口落在龙港,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与高校研究院不同,企业研究院是自下而上的,根据现有产品的缺陷进行研究,以补足短板、升级产品。同时,龙港市要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学技术创新型转变,非常需要拓展领域和吸引人才,研究院另一项职责就是对现有产业的上下游、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进行材料方面的研究。”这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顺应国内需求,龙港的包装产业开始注重可循环可持续,研究院向可降解、单一材质、可回收方向开发,有的产品已实现产业化。还有一些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薄膜产品也在进行研发。

  龙港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构建了工业界与学术界协同创新的典范,创造了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新模式。研究院立足浙江龙港,辐射长三角,紧紧围绕龙港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筑、汽车、生物医药、包装、新能源、食品和环保等行业对高分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教育培训,实现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日,记者一行还来到国电投新能源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参观了龙港市5GW高效铜栅线晶体硅异质结电池(C-HJT)研发与生产情况。C-HJT电池是新能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进一步降本提效的技术成果,具有转换效率高,弱光效应好,无光致衰减(LID)和电势诱导衰减(PID),温度特性优良,生产步骤少,结构对称可双面发电等诸多优势,是公认的下一代太阳能光伏电池发展趋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2023年11月,首批产品已完成正式交付。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70.14 亿元,增长6.2%,增速居温州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2.9 亿元,增长14.4%,增速居温州第一;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27元、35370元,分别增长6%和7.9%,总实力位列全国县域发展的潜在能力百强第3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