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没有一条马路是“普通马路” 555 Project · 罗秀路

事实上没有一条马路是“普通马路” 555 Project · 罗秀路

时间: 2024-05-01 21:18:36 |   作者: 新闻中心

  今年9月,由地产运营商创邑CREATER孵化的辖区营造团队“社趣更馨”找到三明治,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罗秀路在哪吗?”

  气氛一瞬间变得有些尴尬。团队里大部分伙伴确实从来就没听说过这条路,不知道罗秀路在哪,并且从道路名称也很难推断出属于上海的什么区。尽管新开通的地铁15号线,其中一站就叫罗秀路。但这条新地铁线乘坐的人还不多,“罗秀路”这个名词几乎从未出现过在我们的视野。

  2022年初,创邑CREATER即将在罗秀路落地一座创新型社区商业体,创邑MIX · 罗秀路。三明治555 Project将与社趣更馨共同合作,用“在地叙事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在这条马路上做一场有趣的在地观察和互动实验。

  但展开工作的前提是,我们得先了解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马路,一个怎样的街区。因为在555 Prject的“在地叙事学”方法中,我们应该去聆听和发现的,是一个地方和生活在这一个地区的个体的真实声音。而不是将某一种看似新潮的话语体系或文化实践,“空降”移植下来。

  通过几个月的调研我们得知,罗秀路是一条“普通”的马路,从各种意义上而言。

  地铁自上海南站转乘进入十五号线的时候,一切都簇新起来。罗秀路站在十五号线上,与上海南站隔着华东理大学站。如果查阅地图能够正常的看到,罗秀路位于徐汇区中部偏南的区域,挨着闵行区,在行政规划范畴里,这条马路分属于长桥街道和凌云路街道。

  虽然身处徐汇区,但是若以罗秀路地铁站为圆心,在地图上画几个同心圆,非常容易就能发现这里“遗世独立”般的存在。如果要去往传统热门商圈徐家汇,在地铁15号线路公交车沿着沪闵高架向市中心进发,耗时约一个小时。如果要去555核心区域的安福路、武康路“宇宙中心”,打卡“网红”餐厅和咖啡馆,15号线分钟。

  罗秀路在有万千热闹的徐汇区里,却距离哪里都有点远。更令初来者惊讶的是,这条长3公里的小马路上,竟然找不到一家咖啡馆,作为城市生活“标配”的外资便利店,只有一家全家而已。

  关于罗秀路的过去,无法像北边的“徐汇衡复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追溯出什么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凌云路街道志》中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种植蔬菜花卉作物的农田,间有农家自然村落分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罗秀路是一个村落聚集的区域。

  从徐家汇或者安福路来罗秀路,走出“哪里看着都很新”的15号线罗秀路站,会有一种乘着时光机穿越了的感觉,穿越回80、90甚至00年代的早期,自己成长的那一条“普通马路”。如果你不是一出生就居住在住户彼此毫无联系的商品房小区,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了。

  很多80、90后是在“大院”长大的。一条马路上有很多个大院,每个大院里很多栋5-7层的“公房”,大多是几十年前的单位按照经济实用的原则集资建房的成果,无所谓设计感,方方正正。居住在这些大院里的人也很多人是同事,彼此认识。在你长大的环境里,也许最好的玩伴是同个大院的朋友,你们上同一所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高中;你也会认识隔壁或者相隔几百米大院的朋友,提起来,你的父母会熟门熟路地说,喔他们那个单位怎么怎么的。

  罗秀路给人带来的时空穿越和熟悉感,和这里的社区形成历史不无关系。最早的一批集中居民区,是位于梅陇路北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在1954年建造的教职工宿舍——化工一村至四村。两年后,泰山耐火材料厂(今上海耐火材料厂)开始在东面兴建职工住宅楼。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工厂的兴建,伴随着更多“公房”的出现,除了几座大型工厂沿江分布外,其余小厂大多和“公房”们混杂分布。而到了90年代,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类似手套厂、旅游纪念品厂这样的小厂房,开始相继被商品房取代。至此,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居民楼密集区”。

  其中,凌云街道六层以下的住宅就多达近800幢,构成了典型的、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居住氛围和空间感知。人们彼此相识,即使叫不上名字,多少看着会脸熟。当年工作与生活空间的紧密联动,让大家的住居轨迹高度重合,“抬头不见低头见”精准描画出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而如今,即使当年的老街坊数量可能已经减少,但社区氛围却被这里始终如一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传承了下来。即使对于外来者,走在路上也能瞬间感受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单位家属楼”气质。

  从小在罗秀路附近长大的婷婷告诉我们,她喜欢这样的“普通”,觉着很安全,生活也非常便利。街道干净,尺度适宜步行,两侧的悬铃木高大可提供充足的人行道庇荫,大型菜市、中小型超市、熟食店、裁缝店、修鞋铺、配钥匙店应有尽有,物价便宜……一切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需求,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得到满足。

  除此之外,罗秀路及附近片区聚集了大量的学校,光小学就有上海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等五六所,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上海中学,也落在罗秀路以北不远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假设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街区生活、上学,那么他直到18岁才会正式离开这个区域。如今也有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这个片区上学特意搬来租房。

  对于婷婷来说,罗秀路周边区域是“家”的延伸,“家”是安稳舒适的,是属于自身个人的地盘,如果要进行日常生活之外的活动,那专程外出就好了。比如专程去一趟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和朋友专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婷婷小时候的家庭外出活动之一,就是不定期搭公交车去一趟徐家汇购物。

  外面的商业营销也好,网红热闹也好,工作琐碎也好,都是外面的事。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往往是不清晰的,在市中心居住生活,工作和生活在精神和地理层面交错纠缠的程度更甚。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的,是这种界限清晰的状态。

  婷婷觉得居住在这个区域,自己会把“基本消费”和“额外消费”分得很清楚。“基本消费”就是让日常生活得以顺利运转的消费,买菜去菜场,买熟食区熟食店,衣服和鞋子坏了有地方有师傅可以修补。

  位于罗香路上的古祥菜场里做棉被的店面,一张大号床板躺在狭小店铺的正中央,或是精奥菜场尽头处醒目的“浴场”,暗黄色三层楼房的立面上,还装着属于上个世纪的铝合金窗框,复写纸一般的蓝色玻璃也格外抢镜。白鹿菜场最靠里的地方,有两个硕大的卖二手杯盘碗碟的的摊位,玻璃的、陶瓷的、塑料的、不锈钢的、木质的,用一种只有店主才能知晓的逻辑层层地摆放,店主大叔在其中一片较为平整的碗盘上方架了一块象棋板,和老客人隔着摊位对弈。

  二手餐具店的不远处是一家大众理发,永远客满,价格表上分类仔细地列着:单剪15元,洗剪18元,长发精剪18元,吹风15元,修面8元,水洗5元(长发10元),焗油30元起,烫发80元起,护理30元起,修刘海、修眉5元。价目表的下方,还有一张手写的告示:本店可上门理发。

  一个什么样的街区,理发师会去居民家里剪头发,而居民也会不设防地乐于让一位理发师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婷婷也不认为这个区域没有大型商业,没有艺术空间、独立咖啡馆是“落后”的事情,相反这样的环境让她很少有精神上的躁动。年轻人热衷于打卡的网红空间她也会和朋友去,出于好奇而体验。但她同时也能清醒地知道,哪些是创意,哪些是商业对年轻人的煽动和收编。

  尽管也许在外人眼中,小马路上的精致消费生活才是“上海Style”。但在居于罗秀路街区的上海人眼中,那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上海”,还有许多是商业和媒体共同制造出来的“上海”幻象。

  在做商业分析人眼中,罗秀路街区也许是相对贫瘠的地块,没有大型连锁商场超市,没有星巴克,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没有独立咖啡馆……它似乎没有太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和商业潜力。

  像罗秀路这样的“普通马路”,在上海有很多,在全国更不少见。这些马路在商业维度不会得到太高评分,但并不会因其“普通”而缺乏活力。相反,在这样基于数十年日常生活而生长的街道肌理中,涌动着真正富有生机的生命力,有真实生活的生长痕迹。

  因此今年12月开始至2022年初,三明治的555 Project将与社趣更馨合作,在罗秀路这条在商业地产意义上容易被忽视的“普通马路”上,用“在地叙事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做一些“反主流”的探索实验,包括但不限于内容挖掘、工作坊发起、在地艺术项目创作等等。

  比如,“普通人的‘普通新闻’”艺术项目。三明治将会在罗秀路街区构建一个“新闻”频道,播报普通人的普通事件。我们关心一顿晚餐,一班错过的地铁,一条简短微信,一次夜晚散步。生活在普通社区,居民们用自己的方式重复平凡衣食住行,但每一则记录都是属于城市的细小切片,也是郑重的个人新闻。我们期待阅读属于普通居民的头版头条,在短暂的瞬间里寻找真实生活。

  这些探索试验的目的,是发现“普通马路”之中的“不普通生活”,在真实肌理中看见街道和个体的独特性和本真性。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马路,由什么样的部分构成?住在这条马路上的人从哪里来?他们在这里过怎么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在塑造着这条马路的氛围和气质?这条“普通马路”会给居住于其中的个体,提供怎样的能量和支持?真正的创造力和活力,究竟源于哪里?远离商业区、艺术区、历史保护区,看似平淡的“普通马路”,是否也有创造性和活力的土壤?

  我们希望在一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街道上,倡导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看见,去重新审视什么是“普通”,去看见“普通”的表象之下,真实的生活细节,是如何折射着个体与自己、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街区、个体与城市的真实连接和鲜活关系。因为当我们去追问个体与地方的关系,其实是在进行更深刻的追问:我对生活是否有独立反思,我是谁,住在哪,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是否头脑清醒,在尽可能多的时候去厘清,什么对我是重要的?究竟谁来主导着我们“看见”或“忽视”一个地方?谁在决定着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街区、一个个体而言是重要的?

  这样一场实验,也将是一种对当下士绅化和商业化隐秘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反思。

  因此和555 Project的研究及实践方式一致,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用人物采访、数据研究、街区历史及建筑分析、艺术共创等不同角度和形式,在罗秀路街区开展工作。我们不抱过多预设地介入街区,期待用不同的切入视角和研究形式,让一条“普通”的小马路上真实生活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为当下的个体,尤其是青年人,提供一种区别于主流声音的生活方式及态度的可能性。

  我们相信“普通马路”并不普通,正如没有一个个体是“普通”的。是时候把目光从“网红中心”挪开,回归“普通马路”,去发现并过一种真正落地,与个体本真需求更一致的“不普通生活”。

  社趣更馨是地产运营商创邑CREATER孵化而成的社会组织,由多元角色组成的辖区营造团队,通过跨学科的碰撞和协作,服务于辖区居民、实践于公共空间,不断探索美好的生活理念和共营模式。自2019年成立以来围绕“美好辖区共同缔造”的宗旨,聚焦辖区营造、街区创生、品牌设计三大核心模块,与在地的商户、居民、政府职能部门共建辖区生态。

  比之愚园路这一社区营造案例,是在街区的形态与业态更新完成后,以社区营造后置的形式介入街区关系的构建,社趣更馨在三年发展中也在积极探索社区营造前置的模式。

  依托CREATER创邑的在城市中运营不同空间,社趣更馨通过联动行业好友,关注城市空间打造、关注人群美好生活。秉持着商业向善的理念,以社会创新作为赋能手段,向不同的场景注入新活力,成为街区的好邻居、好伙伴,一同激活城市空间、功能、产业等发展全要素活力。

  Linking有邻共建行动作为一场试验性创新行动,验证“陪伴式前置”的社区营造模式介入商业地产内容创新的可能性,并以此希望打磨成熟可行的模式带到城市的不同空间。本行动在2021年率先在罗秀路街区做试验落地。

  自行动在2021年9月发布以来,共吸引高校研究者、艺术文化从业者、地产领域从业者、传播媒体从业者、社会创新领域从业者等众多共建者的参与。为联动周边资源,社趣更馨首先联动华东理工大学,与东华大学发起“握手跨学科实验行动”,两所高校三个专业共30位同学与4位校内外导师形成有邻共建的第一批践行者。

  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们分成5各小组,以“握手”为主旨,深入罗秀路街区及周边街区,分头开展街区洞察、制定各自的行动计划,在社区营造的社会课程中真实的接触街区,其创意提案最终也将以展览、活动等形式落地于创邑MIX·罗秀路这一城市新空间。

  三明治创始人,555 Project发起人,地理爱好者,20年经验传媒人。

  三明治主理人。写作者、编辑,个体叙事工作坊带领者。做了七年的哲学学生,喜欢不停追问。正在探索写作、戏剧、音乐、肢体等不同表达形式的融合,通过深入、真诚、坦荡的对话、互动和连接,让更多城市和个体的真实声音被听见。

  三明治“城市与人”研究员,央美建筑本科,哥大GSAPP历史保护硕士。有幸被毕设和论文双重摧残,却依然热衷思考城市、建筑与人之关系。平日爱好隐身老旧小区、 关心粮食蔬菜、人情冷暖和世界和平。

  三明治“城市与人”研究员。罗彻斯特大学音乐与历史双专业学士,芝加哥大学历史硕士,一个总在行走的异乡人。对城市变迁与家庭记忆充满兴趣。明知每座城市都不得不改变,但依然想要尽力保存每一段对个体而言珍贵的记忆。

  莱斯特大学美术馆与画廊研究硕士,三明治编辑,负责创意与播客项目。喜欢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城市和生活,特别想搬着小板凳坐在街上观察来往的人,相信行走和书写的无限可能性。

  三明治设计师,伦敦艺术大学插画本科和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对视觉艺术和故事的结合感兴趣。希望能好好地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从祛魅了的生活中发现真正鲜活的人和事物。

  555 Project 是由三明治发起的在地观察计划,取上海三条小马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武康路”的名称首字谐音。在四年前书写《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记录五原路这个自发形成的文艺美好街区的故事之后,我们大家都希望可以再次回访这片街区,通过历史研究、采访写作、声音采集等方法去呈现这个街区里生动的故事,探索和发现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呈现和思考街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启发更多人重拾自己对周边生活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