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土记者”的四件宝

我当“土记者”的四件宝

时间: 2024-04-14 08:09:27 |   作者: 新闻中心

  我1953年出生于唐县王各庄村,13岁时赶上“文革”,刚读完高小就停了课,1971年没读完初中就回村当了农人。同年,因爱写点小东西,被安排引荐当上了《河北日报》和《保定日报》的通讯员。乡民们送给咱们这些农人通讯员一个雅号,叫“土记者”。1974年,我被选调当上了唐县广播站记者,成为正儿八经的新闻工作者。一晃40多年过去了,现已退休闲居的我,每逢想起这段“土记者”的多彩日子,总感觉酷了一把,乐滋滋的。特别是工作中常用的四件宝,它们像亲人相同陪伴着我,每逢想起它们,总觉得爱在心底,暖在心窝。

  那时,作为“土记者”,我有三种采访本:一种是河北日报社发的,一种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赠的,都是向左翻页,红塑料皮;保定日报社也奖赏了一种,是向上翻页,天蓝色塑料皮。三种都是64开的小簿本,是我的自豪。1971年秋,我把记在采访本上的生产队长讲过的一些话,整理成一篇标题为《要多种种好当令麦》的文稿,寄给保定日报社,居然见报了,这是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这年,我被安排吸收入党,并当上了村党支部宣扬委员。我不仅用采访本搜集新闻资料,在参与公社和县里的会议时,还用它记载上级精力关键。用这些簿本做笔记时,常常会引来人们仰慕的目光,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有时,要好的朋友向我索要采访本,我半开打趣半认真地说,这簿本是使用者身份的证明,若送出,我就犯错误啦!不管怎样,从不送人。多少年过去了,使用过的采访本外皮,仍被我当作宝物珍藏着。

  钢笔是“土记者”手中的兵器。那时我念念不忘,巴望具有一支称心如意的钢笔。时机来了,生产队派我和另一位社员去50华里外的县城煤场拉煤,到了县城,我拿出队里发给的饭费,再加上平常攒的零钱,跑到武士服务社,花了两块七毛钱,买了一支银白色金属笔帽、深蓝色塑料笔杆的新钢笔。饿了一天肚子,讨来了我的独爱。钢笔的笔尖细而硬,用复写纸抄稿写起来不划纸,挺顺溜,一会儿竟能复印四页。后来不小心,把这件宝物兵器弄丢了,直到现在我还没宽恕自己呢。

  爷爷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对我当“土记者”是百分百的支撑。为了我送稿便利,爷爷豁出去了,将院内一棵祖上栽种、长了近百年、一搂多粗的老槐树卖掉,用得来的140块钱托人买了一辆九成新的红旗牌简便自行车。这车恰似一匹久经沙场的战马,载着我跑公社、去县城、奔保定,可帮了我的大忙。一个冬日的清晨四点,我跨上“坐骑”,在月光中从老家动身,奔向150华里外的保定日报社。我一溜烟似的奔驰在砂土路面的大道上,一个个骑车人被我逾越。正午十二点我才抵达保定,累得连上报社二楼招待所的力气都没有了。下午请修改看稿,修改同志被我这个愣头青所感动,当下把稿子编好了。待我第二天回来县城时,发现稿子现已见报了。我的“战马”又立了奇功!

  1972年,我跟小伙伴们一同着手,在村中心的一面墙上,制作了一块约有9平方米的黑板,这儿也就成了全村新闻发布的中心。我当起了这块黑板报的修改和书写员。黑板报设有时势要闻、方针问答、村情简讯、表彰台、小谈论等栏目,内容新颖方式生动,招引了不少大众前来欣赏阅览。记住那是1973年新年前,结合本村新年不歇息、大搞冬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践,我写了一篇标题为《过一个革命化的新年》的文章,在黑板报上刊登没几天,很快又在报纸、电台上刊发播出。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很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