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展评 不确定意味着新的可能

一周展评 不确定意味着新的可能

时间: 2023-11-23 03:05:51 |   作者: 雷火体育赛事

  现今当代艺术界中大多以创造出新的观看和视觉逻辑为动力,在各方积极的推进下,艺术的“边界”一直被突破,并延伸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然而任何一种越界行为,都意味着新的边界的来临,如同大海的波浪,轮回永不终止。因此,跨界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解放,但任何对新价值观念的诉求,都是反思历史和重新检讨原点问题的思想动力,而后落实在创新和重组上,如同王璜生以革新的面貌探索中国画现代化的课题,张见和高茜对新工笔的探讨推进,还有李大方、孙逊等的个案实验,跨越“类”“界”的范畴,进入到“自由度”的讨论当中。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在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导下,画家们开始自觉表现社会主义带来的新气象,以傅抱石、钱松岩为首的新金陵画派更以地域集体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发展,他们从写生出发,讴歌时代,抒发感怀,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都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伍霖生作为新金陵画派的重要成员,自然地参与到了这个艺术史变革的洪流中去。伍霖生1924年生于浙江,在学期间受教于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等名家,尤得傅抱石赏识,成为傅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南京师范学院时期任傅抱石的助教,“知抱石先生作画者为伍君一人(亚明语)”。傅抱石在艺术思想和创作上对伍霖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伍霖生也正是沿着傅氏山水之路开启他的艺术之旅的。伍霖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现代中国画展览”,并先后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深山剿匪》入选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美展;《山区修水利》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多幅作品先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开展之际,家属将其一生重要的29幅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中国美术馆从2016年开始启动“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计划,自首届作品展举办以来,全国不一样的地区、不同院校、不同群体、不同流派的青年美术家,带着风格各异的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气场,展现了这个时代、这一段时期青年艺术家们的所想所思、所感所为,以及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此次,中国美术馆展览专家委员会对来自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青年美术家的优秀创作进行了遴选,近60件雕塑、绘画作品入选“2017第二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青年美术家是中国美术的未来,他们一方面尊重传统,一方面富于创造,是“新锐”、“活力”的代名词,也是最为活跃的浪花、激流。展览从媒介选择上不拘一格,有油画、国画、雕塑,其中也不乏在当代艺术领域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作品。

  生活本身带着作品走,李大方随着画笔走。从绘画本身来说,李大方是目前鲜有的随着画笔走的艺术家,绘画时的真诚状态,亦使得画面的表现更为纯粹。进入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红色的墙,为展览特别刷的墙让展厅内都荡漾着红色的光晕,与画作搭配在一起的木梯子,更让空间有了殿堂的氛围。8件或者与木板搭配,或者异形的画作,也可以用装置来描述,但是,艺术家更为看重的是这些附件对于绘画本身的强化意义。绘画对于李大方来说,既是生存方式,也是乐趣所在,有时候画了一张大画后不过瘾,还会依据场景再画一张小一点的微缩风景。他尤其乐于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场景,同时,在这些看起来荒凉、无奈的“舞台”上,加入自己对于场景中人事物的想象,建立一个他自己的秩序剧场。让秩序平衡、合理、强有力,这是艺术家的本能要求。李大方可以很自然地通过一些场景以及人物的搭建,构建一个来源于生活,却又比生活更为残酷的魔幻景观。

  当下,摄影、影像、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已成为当代艺术难以分割的表达手段,其兼具前沿性与艺术性的特性紧密联系时下文化价值体系。2017年,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将这一板块以“喜影集(Himage)”统一定义,并固定在每年夏季推出一系列视觉影像展览。第一季“喜影集”是5场来自中国和海外艺术家的个展/群展联袂登场,包括:由段煜婷策展的3场摄影展《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朱青生回顾展《“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以及群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在“喜影集”展览期间,喜玛拉雅美术馆还将组织一系列讲座、高端学术论坛、工作坊等相关领域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建构“喜影集”合集板块的理论和展览价值。

  荒诞与魔幻、乡土与质朴、现实与现实主义、绘画的现代性进程以及与绘画史的互动,一直存在于亓文章的创作中,构成其独有的视觉叙事与绘画理念。进入展厅最为显眼的形象是“猴子”,这是亓文章所设定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他认为画家首先就是知识分子。这是艺术家迁居至南方后的首个个展,因此画面中多出了很多对湖的绘制。在亓文章的作品中,经常能清楚看到对于古典主义的借用,比如死掉的野鸭或者兔子。熟读绘画史,亓文章愈发体会到绘画中更重要的东西在此之外。绘画的核心或许并非题材、风格或观念,而在于颜料与形体之间尚未抵达的某处。

  展览由鲍栋策展,大致可分为“隐山”、“出山”两部分,分别对应艺术家两个同名的作品系列。卞青身为中国道教协会的成员,其道士的身份以道家山水观的角度对其作品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艺术家用油画、丙烯等西画的综合材料,在绘画中将“山水”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及艺术史化的绘画资源。在精神的层面上,“山水”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上升到了“道”或“意境”等传统哲学、美学概念。卞青的艺术实践与古人是相通的,都在诉求着一种超出眼前具体现实与个体主观感觉的艺术。因此,即使他的作品早已超出传统绘画媒介的界限。在绘画史的层面上,卞青把传统山水画中的山、石、云、水、树等视觉元素,以及勾、皴、擦、点、染等笔法元素一一分解,再重组在新的空间结构中,在引用与注解的维度上平行与传统山水画。

  张见与高茜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见微集”、“花笺纪”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汇集一堂,较完整地呈现了二人十多年来各自的创作。二人的工笔画在坚持传统中国造型和意趣的基础之上,都有意识地结合了超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等西方的图式和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本土的西方艺术媒介已经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前卫艺术运动,本已模式化的工笔画坛在进入现代的语境这方面,反应更为落后。这也促使许多青年的工笔艺术家做出打破僵局的大胆尝试,其中张见与高茜当数走在前列的艺术家,并由此成为有代表性的青年工笔画家。九十年代末,二人在硕士毕业之后移居上海,延续已经探索出的工笔画新路,同时现代都市的精神情况又渐成为解读他们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近二十年的创作中,两人同时在坚守中国画的精髓,并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径。高茜特别注重个人生活的体验,画面更多描绘静物,并以舞台的形式,编排出一个情节或感受,以此作为情动模式,打动观众。张见胸怀中国文化的抱负,以自己总结的中国美学特征,把中国画凝练但程式化的衣纹、衣褶与现代人物结合,以一种方向性极强的意识,力图将工笔画带入现代。访谈中,高茜的讲述充满细节和生活中的体会,张见则对自己有特别系统性地梳理,几乎不需他人的提问插足。说来老套,“画如其人”形容两位艺术家,也算贴切。

  此次展览是鼎力美术馆和桥艺术空间首次合作,是一个石雕群展。石头是雕塑创作媒介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载体,无论是最早的古希腊雕塑还是新古典主义的大理石,无论是从现代主义的抽象造型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石材的使用,石头一直扮演着一个能不断扩张表现力的材料,“问石”不是仅仅在一个时间段里和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中去判断作品的优劣,而是在大量与材料的实践中找到创作者自己的方式去“问”石,正如唐尧老师所言,“问”是一个动词,在石头的俯视中,我们问它:还有什么可能。不是单单依靠既定的美术史的判断去武断的划分,每一片的土壤在每一个时期的养分和气候都不一样。所以,我相信只要去不断与材料对话和实践,一定会出来“无法界定”的好作品,问石之路漫长,人之创造力也无尽。

  本次展览呈现了任瀚过去的以风景为主题的平面作品,也首次尝试在建筑板材上创作一组大尺寸现场绘画装置作品。展览呈现了任瀚四组作品,其中《灾难风景》系列的新旧作两件,由手工和电动机械在复写纸背面点刺完成,在日常的材料上描绘灾难,从而进行平凡与崇高的转换。直接用木炭在空间一整面墙壁上创作的素描较为具象的描绘了俯视角度的海浪,动态的水景与保有工业感的建筑空间进行对话。木炭作为源于自然的材料,它的简单、朴素和直接的特性是任瀚在进行不一样创作时所一贯遵循的原则。在为七木空间特别定制的新作中,任瀚在涂有仿木纹漆面的建筑装饰板上,用斧子和电动工具砍、锯出空中观看的云层景象,装置由六块木板拼接组成,工具砍凿出的痕迹是线世纪的版画家Goltzius的作品中汲取视觉经验,尤其是其描绘身体肌肉起伏时的有机形态。

  “Never Art——《植物人艺术唤醒项目》跨学科行动”是dRoom在2017年5月联合艺术家吴超和夏维伦发起的一个公共交流项目,试图联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意识探索,并且希望联合更多人文力量参与意识障碍的治疗。此前,吴超已经与医院共同展开唤醒植物人的项目,并初有成效,此次不是一个唤醒成果的展示,而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对于自身的效用。“Never Art”招募和邀请10几位艺术家参与到唤醒方案的创作,而吴超和夏维伦只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配合者与观察者,在艺术家参与项目和讨论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唤醒”。

  多重身份的交互,使得王璜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携着“大空间”的概念,这些作品被放置到同一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对话和补充(跟以前的展览和研究),以及一种想象性的修复。展览现场汇集了王璜生近几年的主要艺术创作,包含《游·象》、《线象》、《痕·象》、《箴象》和《墙》等系列的创作,以及针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空间,因势而造的《界》、《缠2》、《溢光》、《隔空2》等数件大型装置影像作品,分四个展示空间在北京民生二层展厅集中呈现。走进现场,危险甚至暴力的铁丝网悬空下垂,借助探照式的灯光投射到地面、墙以及幕布上,有形和无形的网,交错缠绕,恍如一个巨大的囚笼,而影像装置中发出的被碾压的“海浪声”回荡在整个展厅里,像一条纽带游走在作品与观者中间。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观者如同进入一个用铁丝网构成并由他者控制的令人恐惧的牢笼,本能紧张畏惧的同时,好奇与追探,随之而来。

  此次展出的100余件水彩作品集中呈现了庄弘醒的艺术成就与艺术人生。庄弘醒1940年9月生于浙江南浔,80年代后期主要是做水彩画创作,积极挖掘探索水彩艺术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个人水彩风格,并创作了一批十分出彩具有浓厚中国意蕴的水彩作品,在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庄弘醒先生在几十年的水彩创作中从始至终坚持着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他充分的发挥水彩的艺术特性,创作超越对景写生,用“意象性”的水彩语言表现大千万象,拓展并提升了水彩艺术的外延与内涵,在似与不似之间探求着属于中国水彩艺术的审美,其所思、所想、所为正契合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之路。本次展览囊括了其艺术生涯各时期的代表作,如《秦淮梦》《城市夜色》等。展览分为3大主题,19和20号展厅的作品主要体现庄弘醒对江南气质、民国风情的独特理解,21号展厅的作品展现其在人物肖像、人体塑造方面的艺术造诣,结合其海外写生的经历,用水彩画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中西艺术融合之路。

  展览通过由潘氏家族提供的两百余张珍贵的照片呈现电影明星胡蝶(1908-1989)丰富的一生,本次展览将是这批宝贵的文献资料首次在当代艺术机构成规模地展示。展览分为肖像照、剧照、和旅行照三部分,并同时呈现蝴蝶主演的电影影像,以及当时的报刊资料,从其百变的银幕形象和丰富的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展示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影后”的一个个历史瞬间,让我们正真看到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面貌。展场利用极具老式墙纸风味的装饰、旧上海的风景的背景,营造出怀旧的气氛。继“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后,泰康空间再次举办摄影展,对二十世纪具有文化标识意义的人物肖像的进行了一次个案呈现。照片中的胡蝶并非仅仅以被拍摄的客体出现,很多时候她是自己照片的摄影顾问,她常常会纠正记者的拍摄角度与用光的瑕疵。在1935年的旅欧途中她甚至尝试,也曾帮助友人拍照。胡蝶由外而内地反观自己,兼具了被拍与拍摄的双重主体性,是一种主动为之的自觉。作为现代图像传播泛滥的前夜,胡蝶所处的时代自然也谙熟其中之道。有趣的是,我们正真看到蝴蝶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视角如何明智的选择并建立了一个关于自己的肖像档案。

  泰康空间2017年的第四回“日光亭”带来杨健持续已逾十年的一项综合作业“建造废墟”。艺术家在空间内进行了现场创作,搜罗挑选草场地周边因拆迁被弃置的废钢筋等建材垃圾,利用一周的时间将它们集中起来运送到展览现场加以重新接合和拼凑,直到占据整体空间。最后呈现出的作品面貌仍是一种近反乌托邦式的废墟,艺术家在这片废墟间插入了显示屏幕、挂上绘画、图纸,叠加雕塑……,并讲述了建造与废墟的种种故事,试图揭露建设与废墟的现代主义的悖论。“社会进步”面具之下的剥削牺牲与经济至上,萎缩和被剥削的艺术家等都是杨健意图揭露的对象。他用类似小说的创作手法将关于废墟的悖论编织得如同现实一般致密、梦境一般荒诞。任何废墟的存在总是提示着它的起点——某个完整的建筑;而杨健所建造的废墟却是以自身为起点和终点存在,废墟在这里提前到达了倒叙的原点位置,无从复原。这里的废墟没有开端,或者说,它的开端是类似于“建筑的终结”的一个悖论。

  此次展览是Asian Art Works推出的“艺术唱片”系列展第三回展,展出AM LAB X 郝云《四季不败》。此次展览采用新媒体技术,将郝云单曲《四季不败》进行互动视觉化再创作,着重将视、听由单一感官转向多维度,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互动体验。A.M(Art & Music )LAB 隶属AAW旗下,是集音乐、艺术、科技等多媒介融合呈现的交互平台。致力于运用当代艺术为呈现方式,实现与当代独立、流行音乐文化的深度交互融合。视觉上随音乐的旋律变化以无数亮点在封闭的黑色空间闪耀呈现,时而幻化成光线,时而幻化成球状,现场更有人体体感互动装置,观者将手掌至于互动感应器之上摆动,好似整个“星空”随之摇摆,有趣生动。

  此次蛙人艺术推出了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库什和美国艺术家迈克尔·帕克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了两位艺术家约40件代表雕塑和油画作品。弗拉基米尔·库什是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他将自己的创作风格称为“隐喻现实主义”,即通过对寻常事物的刻画隐喻现实。翅膀、船只、海洋、流水等都是他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主题,他擅长运用正负形转换、同构、矛盾空间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梦幻又奇异的视觉效果,作品绮丽,风格别致。迈克尔·帕克斯,美国现实魔幻主义艺术家先驱,现居西班牙。他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古代神话与东方哲学的神秘色彩和玄妙思想,灵感来自于犹太教神秘哲学与密教哲学等一系列古典哲学思想。他偏向于使用魔幻题材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作品色彩澄净雅致,笔触柔和纯真,蕴含象征与写意气质。以梦境映射和舒缓现实,带给观者思维片刻宁静和启发其对永恒的哲思。两人的艺术主题虽不完全一样,但在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上都有共通之处,他们都希望可以通过对瞬时画面的刻画来塑造时间的凝固感,而实质上是对现实的感悟与思考。

  此次展览是LINK画廊迁址后的首个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彭璐的作品。通过对外部的种种思考,彭璐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从毕业创作中对自身经历的审视,直至全新系列作品试图构建一个内省的世界,她在创作过程中严格地保持在自身所认定及界定的安全范围裹,这种「安全」指的并非停止突破,而是理性的在突破中保有根据。与如今大环境中能够轻易着笔不同,彭璐对于作品的开始与完结一贯恪守着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宗旨,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有意识地收紧和弱化每一件成品的含义,唯有将所有的画面都置入在同一场域时,观者或许才可以开给理解艺术家所谓的存在着的「真实」,而它们已不再是信手拈来的「虚幻」。

  2017年青年艺术100平行展之艺术尚8于8月10日在尚8国际广告园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协办方羽呈文化创始人于飞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是青年100精品中的精品。作为2017年青年艺术100平行展之一,艺术尚8特别邀请了国内十余位国内最优秀最活跃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可从这个展览管窥目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现状。参展的十二位艺术家,包括迟群、冯一尘、康春慧、郝世明、彭勇、秦夜玲、孙浩、苏艺、谢天卓、许宏翔、周杰和朱佩鸿,均是2017年4月份在悉尼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向心力——中国青年艺术的四个维度”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他们为展览专门创作的作品此次首度在国内露面。对参观过青年100展览的人来说,这几个人的作品并不陌生,匆匆数年,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通过展览逐一呈现。开幕式后举办的“青年艺术100圆桌对话”围绕“青年的符号——当代艺术家的时代特征”为主题展开,青年艺术家代表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深入探讨了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并就青年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以及对青年艺术100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